【簡介:】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東岸,當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為連接阿拉伯東、西方的橋梁,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后,巴勒斯坦人民陸續(xù)成立了一些民族主義組織和游擊隊。早在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東岸,當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為連接阿拉伯東、西方的橋梁,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后,巴勒斯坦人民陸續(xù)成立了一些民族主義組織和游擊隊。
早在舊石器時代,巴勒斯坦即有人類居住。公元前第3千紀,閃族的迦南人在今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一帶定居,創(chuàng)造了有名的“迦南文化”,發(fā)展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冶煉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公元前12世紀初,“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控制了巴勒斯坦沿海地區(qū)。“巴勒斯坦”這一地名即源于“腓力斯丁” (philistines),意為“腓力斯丁人的土地”。
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人(公元前 6世紀起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奴隸制王國。公元前10世紀,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最后定都撒馬里亞)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亡于亞述帝國;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亡于新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 539年,波斯王居魯士二世滅新巴比倫王國,巴勒斯坦由波斯帝國統(tǒng)治。公元前332~前63年,巴勒斯坦先后為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創(chuàng)建的帝國及其分裂后的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朝統(tǒng)治。
公元前141年,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圍地區(qū)建立了哈斯蒙王朝。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被納入羅馬帝國版圖(公元395年后屬東羅馬帝國)。在羅馬人統(tǒng)治的最初100年間,猶太人多次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zhèn)壓,絕大多數猶太人逐漸流散到世界各地。
公元 637年,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隨之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阿拉伯人同當地原有居民互相融合,逐漸形成現(xiàn)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此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直是巴勒斯坦居民的主要成分。
11~13世紀,巴勒斯坦經受了兩次嚴重的外族蹂躪:十字軍東侵和蒙古人西征。十字軍曾在巴勒斯坦建立耶路撒冷王國(1099~1187)。巴勒斯坦人民為驅逐十字軍和蒙古人,為捍衛(wèi)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做出了貢獻。
1516年,巴勒斯坦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地,屬沙姆行省的總督管轄。在土耳其人統(tǒng)治的 400年間,巴勒斯坦人民深受土耳其蘇丹、總督和當地封建主的三重壓迫和剝削。巴勒斯坦經濟衰退,民生凋敝。1799年,拿破侖·波拿巴曾由埃及入侵巴勒斯坦,同年敗歸。
19世紀,奧斯曼帝國解體。巴勒斯坦成為英、法、俄、德等國爭奪的目標。1831~1833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侵占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威脅著英國在中東的既得利益。1840年,英國和土耳其軍隊在貝魯特登陸,迫使穆罕默德·阿里撤回埃及。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軍占領巴勒斯坦(1917)。1918年10月,英、土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土耳其對巴勒斯坦的統(tǒng)治結束。
英國委任統(tǒng)治時期的巴勒斯坦和猶太復國主義 。19世紀后期,散居歐美等地的猶太資產階級極力鼓吹猶太復國主義。1897年 8月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決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即“猶太國”。英國凱覦巴勒斯坦已久,早想利用猶太復國主義作為它侵占巴勒斯坦的工具。1917年11月 2日,英國政府發(fā)表貝爾福宣言,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民族之家”,并愿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xiàn)。美國出于染指巴勒斯坦的野心,對貝爾福宣言表示贊同。1920年 4月,在圣雷莫舉行的協(xié)約國高級會議,決定把巴勒斯坦劃歸英國委任統(tǒng)治(見圣雷莫會議)。1922年 7月,國際聯(lián)盟正式批準這一決定。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兩部分,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稱外約旦(見約旦歷史)。
委任統(tǒng)治時期,英國積極扶植猶太復國主義,壓制占巴勒斯坦居民絕大多數的阿拉伯人。英國當局正式承認猶太代辦處(或譯“猶太協(xié)會”)為代表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合法機構,并允許它參加英國殖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猶太復國主義者運用移民、奪取阿拉伯人土地、鎮(zhèn)壓阿拉伯人反抗等手段,逐步在巴勒斯坦站穩(wěn)了腳根。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由1918年的 5.6萬人增加到1948年的70多萬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由9%上升到30%。猶太復國主義者把居民點建成叫做“基布茲”的軍事?lián)c,并成立了很多秘密的法西斯軍事組織,如“哈格納”、“伊爾貢”、“斯特恩幫”等。他們用恐怖手段鎮(zhèn)壓阿拉伯人的反抗,并迫使阿拉伯人逃離巴勒斯坦。到委任統(tǒng)治結束時,在巴勒斯坦已形成以猶太社團伊休夫名義出現(xiàn)的猶太政治實體。
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和猶太復國主義給巴勒斯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或被趕出家園。為了謀生,農民大量涌入城市。阿拉伯工人的處境也十分惡劣,勞動強度大,工資只有猶太工人的 1/3。民族資本受到雄厚的猶太工商業(yè)資本的排擠和打擊。面臨猶太復國主義的嚴重威脅,巴勒斯坦人民同猶太復國主義和英帝國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其中以1936~1939年的人民起義規(guī)模最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帝國主義成為猶太復國主義的主要支持者。1947年11月29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決定英國的委任統(tǒng)治于1948年8月1日結束;在委任統(tǒng)治結束后的兩個月內,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市國際化,由聯(lián)合國管理。猶太人同意分治決議。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工黨領袖D.本-古里安在國民會議上宣告以色列國成立。英國委任統(tǒng)治結束。同日,美國第一個承認以色列國。猶太復國主義者終于實現(xiàn)了在巴勒斯坦建國的目的。阿拉伯人反對分治決議,始終未建立國家。
1948年以后的巴勒斯坦。美國從以色列成立之日起就向它提供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于1948、1956、1967、1973年發(fā)生4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在1967年戰(zhàn)爭中,以色列侵占了按分治決議應屬阿拉伯國的領土和整個耶路撒冷市,以及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約8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使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無家可歸的難民(見中東戰(zhàn)爭)。以色列拒不承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的民族權利,除撤出西奈半島(1989年 3月歸還塔巴地區(qū))和戈蘭高地部分地區(qū)外,拒不撤出它所侵占的其他阿拉伯土地,使巴勒斯坦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后,巴勒斯坦人民陸續(xù)成立了一些民族主義組織和游擊隊。1964年 5月,在耶路撒冷召開第一次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會議,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并制定了巴勒斯坦國民憲章。1969年以來,巴解組織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一直由最大的游擊隊組織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中央委員會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擔任。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成立,標志著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收復失地和恢復合法民族權利的斗爭進入了新階段(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上通過《獨立宣言》和《政治聲明》,莊嚴宣布成立獨立巴勒斯坦國,首都是耶路撒冷?!丢毩⑿浴方邮苈?lián)合國大會第 181號決議?!墩温暶鳌访鞔_接受聯(lián)合國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并把它作為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通過談判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和實現(xiàn)和平的基礎。